徐达和汤和都是得病死的。汤和死时已70余岁,算是晚年疾病缠身而亡;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汤和徐达最后的下场

1、汤和:因病去世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2、徐达: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朱元璋为什么杀徐达不杀汤和

本来,汤和也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汤和不被杀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他能正确对待功劳。

汤和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二是他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

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茬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深受朱元璋喜爱,故几年后被封为信国公。

三是他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晚年的汤和更是“益为恭慎”,他遣散了一百多侍妾,所得赏赐基本分送给部属,对早年的亲朋父老一律热情待之。

最关键的是他在明朝大局安定后主动提出退休,在外从不谈论国事。汤和表现出的是一个有心辅君、无心问鼎、眷念故土又作风严谨的老实人形象,这让朱元璋很舒心。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