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物的选购。你真的会选购食品吗?你看得懂食品标签吗?市场上的加工食品越来越多,看起来难免眼花缭乱。营养怎么样?品质怎么样?回答这些问题时,或许你真的不一定有把握。
为了让消费者知道产品的品质和内涵,各国都制订了相关法律,要求加工食品在包装上明细产品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白领人士中所做的调查发现,高达40%的消费者会关注食品标签,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不过,看懂食品标签其实很简单,不妨按以下项目逐一细看。
看食品类别
标签上必然会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的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如果食品名称是企业自己“创新”的,那就要用同样的颜色和字体,在旁边标注规范的名称。
例如,你可能看到一盒饮料上注明“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产品?如果看见标签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你就会知道,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如果是后者,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而不属于牛奶了。
看配料表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原料及其比例。按法规要求,含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
例如,某麦片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可想而知。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蔗糖,麦芽糊精,核桃……”其营养品质应当会好得多。
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上很多配料比较“实在”的产品,很快就被淘汰了。企业多加“真货”,用的原料好,成本高,卖得就必然会略贵。尽管营养好,但因为消费者不会看成分表,只挑便宜,看外观,挑口味,不认这些优质产品,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做好人也不容易啊!各位别一天到晚骂做食品的人没良心。因为消费者们不识货,最后做良心产品的人都赔本了,就没人给你做了。所以,如果消费者不会挑东西,市场上就不会有好东西。
看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成分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按国家标准,食品中所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必须注明在配料表中,即便消费者不认识也没关系——通常我们会看到“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添加剂()”的字样,而冒号后面或括号里面的内容,就是食品添加剂了。因为添加剂的使用量都非常小,低于1%,所以它们“排名不分先后”。
按法规要求,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用“色素”、“甜味剂”等模糊的名称,而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这样,消费者可以从配料表的“食品添加剂”一词后面看到一些自己平日看不懂的名称,比如“柠檬黄”、“胭脂红”,和颜色有关的一定是色素;“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和甜味有关的一定是甜味剂……看得多了,也就会慢慢对常用食品添加剂熟悉起来。
看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是食品中最难看懂的部分,需要有一定的营养知识基础。不过,它对普通消费者也非常有用。
例如,如果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显然是为了获得其中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那么,通常蛋白质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示其中从大豆来的成分越多,健康作用也就更强。因此,一个100克中含有20克蛋白质的产品,通常会优于一个100克中含有15克蛋白质的产品。
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净含量来算,很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反而昂贵。
例如,两种面包产品的价格可能都令你心动,体积也差不多大。但是一种产品的净含量写着120克,另一种写着160克。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发酵后更为蓬松,但从营养总量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合算。
多数消费者只会看价签,奔着打折、特价就去了。真给你实惠了吗?弄不好你是被蒙了。做了算术就知道,里面猫腻很多。
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仍然能够安全食用;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例如,某种酸奶的保质期是14天,但实际上,即便在冰箱中储藏,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所以,为了获得其中的健康益处,最好能够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酸奶。
看认证标志和产地信息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ISO认证标志、QS标志等。
QS标志是所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在超市销售。有机、绿色和无公害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符合相关标准,特别是在农药残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代表营养品质更好。原产地标志代表产品出自最佳产地,能达到这个产地所出产的知名农产品的应有品质。ISO认证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管理质量,表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强,有利于预防生产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但与营养价值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