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还是败给司马懿?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论智慧、兵法、谋略,诸葛亮都远胜于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兵退三十里,但是最后诸葛亮还是败给了司马懿。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一、军事
司马懿主要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朝内也是早期帮主子解决危机而出谋划策或帮自己稳固军权,善于权谋,这点比诸葛亮强。至于最后制服曹爽、夺权也和军事脱不了关系,至于魏国的治国则极少参与。
诸葛亮除了军事,治国建树也很高。诸葛亮自出山就长期与强敌抗衡,还要治理内政,事事躬亲,思虑深远,容易伤身;司马懿则是大智若愚、静待时机,喜欢黄雀在后。诸葛亮在利用人帮自己达到目的上,更弱一些!
再者,诸葛亮久居深山,与人共事少,比司马懿长期处在权利斗争中的情况不一样。诸葛亮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稍差一些,他更相信自己的智,事事躬亲,计策常高于手下,亲信也少,培养的干将也少;司马懿则善于识人,特别擅长用人,而且司马氏是大族,广交天下,也帮间接自己培养了更多人才。
战术上,司马懿不如诸葛亮,但战略上,司马懿更胜一筹!他知道自己单场战斗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就尽量不打,而是依靠城墙、关隘的防御进行对峙。司马懿比诸葛亮还大两岁呢,但不论拖蜀魏两国国力,还是拖诸葛亮司马懿两人健康寿命,司马懿都占便宜。
孔明使用最多还是:抛砖引玉、调虎离山、反间计。这些都让司马懿领教过,而最后司马懿坚守为上,以逸待劳,看穿了诸葛亮的虚实。才逼得诸葛亮郁郁而终。
当两军实力没有太大差别时,攻方消耗往往数倍于守方(如朝鲜战争、苏联卫国战争等),攻的一方往往容易出现疏漏,守的一方往往可以以逸待劳,在蜀军偏弱的情况下,双方不分伯仲,魏军往往又棋差一招,攻的一方往往容易出现疏漏,守的一方往往可以以逸待劳,说明诸葛亮智谋更深远一些。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诸葛亮多是以事实规律推测军事战机,相对较注重客观规律。司马懿则多以揣测人的角度以谋术应对,相对较注重知己知彼。其中街亭之战,司马懿正是利用诸葛亮不熟悉他,诸葛亮处于明处的这个优势,给了一个措手不及。当然这里也有诸葛亮用人不察的原因,在用人上司马懿稍胜一筹。后面的北伐才真正展开较量;最后司马懿成功夺权也与权术有关!
综合而言:诸葛亮军事上擅长智谋,治国能力更强,更注重客观事物规律;司马懿军事上擅长权谋,用人能力更强,更注重主观人力谋划;各有所长,天时双方差不多,地利则是魏军稍强。人和则是开始时双方差不多,到诸葛亮死后则严重偏向魏军。
刚开始时更注重规律的诸葛亮能利用客观比主观更不容易出错的优势能够弥补在地利上的不足,使魏军总是损兵折将,同时双方总体保持均势,说明军事上诸葛亮稍胜一筹;诸葛亮死后,胜利的天平瞬间倒向魏军,说明诸葛亮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当然也说明了诸葛亮用人能力上不足,没有培养起一批能够足够与后期魏军抗衡的人才,导致后期作为不大。
论才智,毫无疑问,诸葛亮高出不止一筹,可是司马懿这个人深知诸葛亮的为人跟生活习俗,知道他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弄的身体吃不消,最后用拖字诀使诸葛先生先他一步而死。谁说他败给司马懿?
四、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如果诸葛亮比司马懿活得久的话,胜利的天平也会倒向楚军;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没死,还是诸葛亮取胜机会大点,在规律面前,魏军人才的人为作用占不到上风,除非出现与诸葛亮差不多的人才!有时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努力了不一定能得到,有时候要看天意!
从古至今,诸葛亮始终被人们认为是正人君子,而司马懿却被人们一直称为奸滑小人,诸葛亮的正人君子的风范却成了他六伐中原、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而司马懿的小人行径反倒成了他克敌制胜、功成名就的法宝。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可逆转和难以预料的自然规律。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因素,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事实上,司马懿是赢家!历史就是这样,胜利者就是正义,是道德。
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计策读故事有哪些?
欲擒故纵---七擒孟获 (诸葛亮)
空城计-----退司马仲达 (诸葛亮)
借尸还魂---死诸葛能走活仲达 (诸葛亮)
反间计-----蒋干盗书 (周喻)
瞒天过海---白衣渡江 (吕蒙)
有关诸葛亮的10个故事
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5、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6、祭七星坛借东风(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7、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8、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9、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10、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诸葛亮”复姓什么?名是什么?字是什么?又称什么先生?有哪些故事?
“诸葛亮”复姓诸葛,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又称诸葛先生。相关的故事有:
1、初出茅庐
2、火烧博望
3、火烧新野
4、舌战群儒
5、智激周瑜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7、祭七星坛借东风
8、孔明巧布八阵图
诸葛亮又称什么?
诸葛孔明